潮汕创业群(潮汕人创业)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8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潮汕创业群(潮汕人创业)的相关文章:潮汕人创业讨论惠州的人口在惠州市区惠城区比较集中,在惠城区,人流量大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居民区和大型商圈。在早期,麦地、南坛是惠州商业聚集地,地段繁华,人口众多。2000年,人人乐进驻惠州,结束了惠州没...

潮汕人创业

讨论

惠州的人口在惠州市区惠城区比较集中,在惠城区,人流量大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居民区和大型商圈。

在早期,麦地、南坛是惠州商业聚集地,地段繁华,人口众多。2000年,人人乐进驻惠州,结束了惠州没有大型商超的历史。开业那天,麦地路人山人海,许多人为了一睹惠州首个大型商超的风采,都纷纷奔往麦地凑热闹。从那天起,人人乐便开始了其在惠州长达十余年人气最旺商场的霸主之位。

英雄总有迟暮,传统商业如百佳、海雅百货、人人乐这类业态相似的商场虽火了多年,但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商业的消费模式,更趋向于集娱乐、购物、休闲于一身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2008年,港惠新天地开业,开创了惠州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先河。随即在几年间,吉之岛、华贸天地、佳兆业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也相继进驻惠州。成为人流量集中地。

港惠新天地首要的优势便是其市中心的黄金位置。它位于惠州目前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花边岭核心商圈,周边辐射惠州80%大型商业。港惠新天地以其黄金地段和先进商业理念,彻底颠覆了惠州商业格局,实现了惠州商业的全面升级,理所当然地成为惠州的城市商业地标。

潮汕人创业者80后出名的南开大学

历史事件

一月

1月13日,张之洞捕拿刘静庵等,日知会遭破坏。

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秋瑾、陈伯平任编辑兼发行人。

1月21日,美国在哈尔滨设领事馆,雷德·费希尔任领事。

1月22日,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中俄工人为纪念1905年“流血的星期日”举行罢工。

二月

2月13日,康有为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

2月28日,河南修武绅民抵制福公司开办铁矿。

2月,台湾所属澎湖岛由于虫害疟疾、酸雨等天然灾害发生饥荒。

三月

3月7日,中英订立广九铁路借款合同,款额150万镑。

3月初,东南数省灾情严重,连续出现抢米风潮。

3月8日,《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公布,女子教育由此取得合法权。

四月

4月,江南第一次学界联合运动会在南京举行。

4月20日,清政府整顿东三省,并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

五月

5月14日,郭人漳和赵志率清军起义于钦州。因联络失误,痛失良机。

5月22日 (农历四月十一),黄冈起义爆发。

5月25日,孙中山定于本日于黄冈起义,以失败告终。

六月

6月2日,惠州七女湖起义。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中俄工人为纪念1905年“流血的星期日”举行 罢工。

6月15日,美国照会中国驻美公使馆,拟将庚子赔款中1078万美元还给中国,用于发展文教事业。

6月29日,京奉铁路全线通车。

七月

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

7月8日,清廷与俄使就《北满州税关章程》达成协议。

7月15日,光复会的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清廷杀害。

八月

8月23日,浙江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竣工通车,起自杭州江干闸口,终于拱宸桥新埠

8月31日,张继、刘师培发起成立“社会主义讲习会”,实为无政府主义。

九月

9月18日,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请创设国会。

9月,同盟会发动防城起义,起义失败。

十月

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前身)举行开学典礼。

10月17日,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召开政闻社成立大会,并宣称:“今日之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

10月24日,在天津第五届校际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南开大学张伯苓提出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代表队。

10月,宪政讲习会会长熊范舆和沈钧儒等上书朝廷,请速开国会。

十一月

11月3日,山西绅民在太原召开群众大会,抵制英国福公司开矿,力争矿权。

11月14日,台湾北埔发生抗日之事。

11月14日,四川同盟会原定在慈禧寿辰之时举行起义,但因事情有变而告流产。

十二月

12月上旬,革命党袭取镇南关,孙中山亲向清兵发炮。

12月2日镇南关起义爆发。

12月6日 清末立宪运动兴起

12月8日,清廷设交通银行,官商合办,股本银500万两。

12月12日,徐世昌咨呈外务部,接展关外新法铁路系我内政,外人不得干预。

潮汕人创业的故事抖音

黄峥不是潮汕人,他是浙江杭州人。

黄峥,男,中国企业家,198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浙江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硕士,曾任拼多多董事长。

硕士毕业加入谷歌,负责国内谷歌业务。后离职创业,先后成立电商和游戏公司。最后创立拼多多,并成功上市。

2023年10月10日,2023年胡润百富榜,位居第13位,成为“80后”白手起家首富。10月25日,2023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第十二。2023胡润百富榜,第七位。

潮汕人创业的电视剧

潮汕的辛氏和其它姓氏类似,都是在北宋年间从中原地区为逃避战乱,南迁至福建一带,然后再次南迁至现在的潮汕平原。

据说辛氏最早来潮汕创业的地方是现在汕头龙湖区的辛厝寮,因一开始是搭草寮居住而得名 其实辛厝寮也是汕头最早开发和发展起来的。

潮汕人创业成功率知乎

恩,潮汕人跟外省的合伙做生意的当然多啦。

不过自己创业做老板的更多,上海就有潮汕商会。恩每年都会办活动好像。

潮汕人创业特点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 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 “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 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 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元宵节插榕。在潮州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饶平县的农村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刀剑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完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去。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潮汕清明节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贺筒状就食。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稞。潮汕有种树叫相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贺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可解积热,除疾病。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  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汕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插艾挂蒲。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瘴气毒气,在门上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气。人们认为把菖蒲挂在门楣上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鬼就不敢登门骚扰了。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菝草”,同样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赛龙夺锦。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汕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吃粽子。粽子,潮汕地区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节有吃粽子之俗,无论冬夏,四时皆有吃粽子的兴趣。因而小吃店、点心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粽子卖。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它当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吃粽子的习俗,汉时已有,不过那时是用竹筒装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晋时,才有形似现在的粽子,那时叫“角黍”。粽子只不过是当时一种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节才吃。《荆楚岁时记》便云:“夏至节日,食粽。”原亦与屈原无关。  <<人日节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习俗。这风俗源远流长,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上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所以正月初七也称为“人日”。而且《占书》还说:正月初一晴,鸡则繁育,阴雨则鸡不繁。二日的天气好坏兆狗,三日兆猪……以此类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  <<“鬼节(民间)”“中元节(道教)” “盂兰盆会(佛教)”>>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据《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蘸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 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 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饿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因此,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总有调皮的小孩将大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来编东西玩。  <<潮汕中秋民俗>>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潮汕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当时元朝统 治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鞑子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 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潮汕重阳民俗>>  祭祖。重阳节习俗。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放风筝。潮俗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种图案。  食“九皇斋”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潮汕人创业经典语录

潮州文化有两个特点:

一则为儒雅、精致。

潮州民间礼俗中仍可看到“周礼”的影子;潮州音乐中至今仍有外地已失传的“二四谱”和古曲牌;潮州方言被国际语言学界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由于潮州文化中积淀了大量古文化的成分,自然会给人留下“儒雅”的印象。

潮州自然条件优越,但明清以后,地少人多,生存环境日渐严峻,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潮人要谋生计、求发展,便须尽力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精”字上做足文章:务农须精耕细作;经商要精打细算;做工要精致奇巧;做人要“儒气”精明,不这样,便难以在社会上谋事立身。

另一方面,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又催生出潮人在有限的活动空间中,追求自娱、自适、自乐的达观心态:菜怎样做才适口,茶怎样冲才更香,器乐怎样演奏才更动听,等等。正因为行为方式与观念形态互为因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造就了潮人追求儒雅精致的文化理念。

二则是圆融、开放,即善于吸纳、融通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有开拓精神,且能随遇而安,扎根创业。

潮州的先民多来自中州移民。移民文化有两个特色:一是“安土重迁”(安于本土,把迁徙看得很重)的观念相对淡薄,敢于向外另辟天地;二是到了新环境,善于入乡随俗,以便与该地的原住民融洽相处。而“大海在其南”的地理位置,又为潮人向外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前提。两者结合,遂使潮州文化凸现出圆融、开放的特点,并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像潮州话中大量的外来词:饮食中的肉丸系列(系客家人首创)、沙茶系列(由南洋传入),商业街的骑楼式建筑“五卡砌”,等等。而海内外潮人人数基本持平,“凡有潮水之处即有潮人”的奇特现象,更是潮州文化圆融开放特色最集中的体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潮汕创业群(潮汕人创业)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59368f848ec65d89305aeb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