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简短和感想)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2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简短和感想)的相关文章: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简短和感想一、父母的影响父母的影响主要造就了任正非不自私的品格。在他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中》,他是这么说的: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简短和感想

一、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影响主要造就了任正非不自私的品格。

在他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中》,他是这么说的:

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今天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后三个月,妈妈经常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

任正非不自私的品质还体现在他对股权的分配上面,偌大的华为,他的股份只有1.14%,连3%都不到,应该是全世界都极为少见的,把大部分的股份都给了员工,据统计,在华为,员工持股比例大概在99%左右,并且员工非常相信公司,把所有的收入都继续投入到购买公司的股份当中,长时间下来,复合收益率都在15%以上。

也正是这种不自私的品质,让任正非团结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因为都是为自己干,华为的向心力也就越来越强悍。

一个企业的创业和经营故事

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叫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商丘,1997年20岁的张红超在郑州一家城中村开了一家冷饮店,按照他弟弟张红甫的描述,那与其说是一家店,不如说是一个档口,里面就只有一个刨冰机,还有一个放着不知名DJ的大音箱。

张红超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是他奶奶,不过就算老人家掏出了攒了大半辈子的3000块钱,这点钱也只够撑一个小摊子启动。资金不足城中村的环境也不行,在模拟经营的游戏中,这样的开局我们都建议重新开号,但当时的张洪涛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会整活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子的。

张红超当年想卖刨冰冷饮,但发现刨冰机太贵没有钱买,张红超就自己亲手做。根据弟弟张红甫的描述,张红超当时就买了一个电机,电机的一头焊上卡冰块的转盘下面做了一个刀盘,啪啪啪一顿操作,一台刨冰机就造出来了,冰柜也是800块钱淘了一个二手的,这主要还得怪张红超自己不懂制冷,不然冰柜钱也得省了,这才是真正的暴打消费主义。按照刨冰当时五毛到一块的定价,只靠卖冷饮张红超一天下来就能卖100多块钱,在当时那个一般人一个月工资也不过200块钱的年代,一天100可以说是相当厉害。

但看似刨冰店只能赚点小钱,城中村看似人气很旺,但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拨人,人们尝过鲜之后爆冰店的生意很快就冷落下来了,不到两个月张红超到爆冰店就关门了。

之后虽然张红超也陆续开过两家店,但都因为修路或者经营不善的原因没能长久创业。仅仅一年张宏超就有了三段失败经验,一般人这时候就心灰意冷了,但是张红超不服输,就是坚持要创业。

他总结之前的失败可能是因为郑州经济不发达,小生意不好做,合肥经济比郑州发达,那么去合肥卖冰糖葫芦说不定可以赚钱,脑子一抽就去了合肥。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没有预先做足市场调研到合肥之后人生地不熟,好不容易租的厂子开始做,结果发现合肥的天气太冷太潮湿,冰糖葫芦出来之后很快就潮化了,卖相不好自然没人买,结果就是在合肥折腾了一个冬天,一分钱也没挣着。

于是灰头土脸的张洪超只能在1999年的春天又回到了郑州重操冷饮店就业,蜜雪冰城的名字也是在这个时候确定下来的。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简短和感想感悟

下面是根据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先生在长江MBA十周年庆祝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的三个启示:

1、第一个启示:用10%的代持股份,吸引来了新东方的第二代管理者

(即预留股东期权池,期权池的比例股加加推荐是是10%~15%)

在分股份的时候,我被分到55%。我当时多了一个心眼,比较大度拿出10%作为我代持股份,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新东方必须要有后来人,要有新的管理者进来才行,这个股份就是为新的股份留的。这10%留下相当于1000万股,新东方上市按照1亿股上市的,这1000万股最后出来以后,最后真的是吸引到了新东方第二代管理者。

2、第二个启示:合理的股份增发机制,让干得多的人权利不断增加

“如果大家在一起合伙的话,一定要有一个机制,先上来大家分好股份,紧接着设置一个对干得最多的人增发的机制。”

在上市的时候,我们分50万股、100万股,甚至10万股就可以招到非常好的管理者,现在整个新东方第二个管理梯队,几乎都是那1000万股招进来的。后来我们设计了一整套对于再后来上市的管理者的发展空间,再上市就比较好办了,为什么?每年都有期权,我每年申请期权,发给能干的人,谁干的多,就发给谁,这些人就不断地能拿到新东方的股权。

3、第三个启示: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用不同的人。

如果一开始就用王强、徐小平就没戏,这个学校做不起来,我用我的农民亲戚兄弟帮我把学校做起来,然后给了他们一个好的安置,让他们走了,然后用留学生慢慢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结构。所以,新东方现在内部没有任何家族成员的,只要有血亲关系三级管理干部以上被发现的连干部一起开除。这里要有一个转型,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发展来做你自己的事情。

励志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中国企业家创业故事简短

任正非1982年从部队转业,1988年借来两万元人民币在深圳创立华为技术公司。他选择走技术自立、发展高新技术的实业之路,与业界巨头一争高下,20年时间把华为打造成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并跻身世界500强,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标杆,华为所走过的路正在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经典教材。

2005年,任正非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他是入选的中国企业家。《福布斯》杂志这样评价:“任正非是一个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物,却是国际上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家。”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简短和感想怎么写

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个今天很多外人都津津乐道的故事: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因此,在当年与华为一样代理他人产品的数千家公司,以及随后也研制出了类似的程控交换机的中国籍新兴通信设备厂商纷纷倒闭的时候,华为在广大的农村市场桃花依旧笑春风。

任正非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企业家,当华为度过了死亡风险极高创业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时候,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华为的不足。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作了充分准备。

1999年,华为员工达到15000人,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达120亿元。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华为,先后在印度班加罗尔和美国达拉斯设立了研发中心,以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走向。这一年,华为海外销售额仅0.53亿美元,但华为已经开始建立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这意味着,华为要在国际市场大施拳脚了。

但是,技术还没有绝对领先,品牌知名度亦不如那些百年老店,资本没有国际同行那么雄厚,华为的竞争法宝在哪里?

当华为在欧洲市场纵横驰骋的时候,答案其实就已经明了了。

独门绝技

如果说小客户还可以单靠价格打动,但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客户,单纯的价格战就很难起作用了,这些客户更关注的是设备提供商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从设备的设计、生产,到运输、安装、调试,以及到后期的服务,都要有完善的持续的解决方案。

华为独家中标qsc的ngn项目后,在与华为一起召开的项目中标发布会上,qsc总工frankthelen这样解释他们最终选择华为的原因:以提供全面的商业通信解决方案而著称的qsc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和经济的通信服务。华为公司以其快速的需求响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端到端的完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我们客户化的需求。

任正非与外国大公司交谈时,对方都陈述自己有一个多么大的服务网络,这显然已经成为他们竞争的杀手锏。

一名欧洲老牌电信运营商这样说:我们最怕的就是设备买回来几年后,设备供应商倒闭了,没有人来升级、维护,因此我们购买设备要综合考察设备供应商,只有那些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在产品和服务上不用我们担心的供应商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就要求华为要提升综合实力,为客户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客户的需求。

任正非很早就认识到了服务问题,他很早就提醒华为人:中国的技术人员重功能开发,轻技术服务,导致维护专家的成长缓慢,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均衡成长,外国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服务。没有良好的服务队伍,就是能销售也不敢大销售,没有好的服务网络就会垮下来。

相对于欧洲老牌电信设备提供商来说,华为的快速反应是优势之一。华为负责海外市场的副总裁邓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欧洲企业普遍反应较慢,用户提出一个修改建议,他们往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才能改进。而中国企业,只要用户有需求,总是能加班加点,快速反应。一个要1年才改进,一个只要一个月就能改进,优势自然体现出来了。

欧洲人福利待遇好,工作与生活分明,工作以外的时间一般不再谈工作,更别提加班了,而华为作为成长型企业,更由于任正非一直提倡的拼搏精神,华为人的工作与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分的,为了一个单子可以不回家过年,甚至老婆生孩子都顾及不上;有任务就立即顶上去已经成了华为人的工作习惯。

任正非曾经说:以顾客为导向是公司的基本方针,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我们还会做出我们更大的努力。

1998年,华为就在全国建有33个办事处和33个用户服务中心,与22个省管局建有合资公司,在莫斯科设立代表处,在东欧十多个国家安装了设备,为香港提供了商业网、智能网和接入网。

在中国,做一个企业,竞争对手是全球各发达国家的世界级巨子,他们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积累,有欧美数百年以来发展形成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环境,有世界发达国家的商业底蕴和雄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基础,有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体系,有雄厚的资金和全球著名的品牌,有深厚的市场地位和客户基础,有世界级的管理体系和运营经验,有覆盖全球客户的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面对如此的技术及市场壁垒,在中国,华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通过勤奋弥补。

总结

华为18年来的快速发展,任正非这样说:18年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随时发生的问题。现在,更因为全球化后的时差问题,总是夜里开会。我们没有国际大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人更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诚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

2007年8月6日,华为发布2006年年报,其2006年的实际销售额为672亿元人民币。有研究机构预测,华为的销售额将在2007年年度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从两万元资金起步,到1000亿销售额,华为用了18年时间。

任正非曾经说: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以这种精神提供的低成本快速服务,或许就是华为快速成长、在国际市场迅速推进的最大秘密

企业家创业故事感悟

1

“我确实是由于幼稚,才走向通信行业的”。

任正非在华为网络产品线奋斗大会上表示,华为当时选择进入通信行业,是出于无知者无畏,“走上这条路后,才知道通信市场如此之狭窄,技术要求如此之苛刻,竞争如此之激烈”。

在巨头林立的通信市场,华为可谓一穷二白,势单力薄,“我们当时就像一只蚂蚁,站在大象脚下,在喊要长得与它一样高,现代唐吉诃德”。

经过挫折和自己的感悟,任正非认识到企业必须控制好货源,“公司成立之初,那时社会上刚刚开始市场经济,倒买倒卖是主要的一种经济方式,在倒买倒卖的一片风声中,我们不合时宜地走向科研,自己做产品,自己做货源,这就是我走向创业时的初衷”。

任正非不无感慨地表示,当年确实是逆流而上,逆水行舟的困难有多少,只有自己心中清楚。

企业家的背后创业故事 及心得体会

古人曾经就说过,人要学会不耻下问。就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在遇到自己不同的问题时也可以不耻下问。

人首先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地位,如果目中无人是不会有什么大成就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开始的时候把自己的地位摆得低一些。告诉自己应该去向别人学习,要向他人的优点看齐。并且要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而自己却做不到。

人不可能会一直成功,也不可能会一直失败。人生总是这样,起起落落。对于创业这种曲折而漫长的事情来说,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创业时心态放的不够好,一旦遭受到失败就不愿意再重新去尝试。所以哪怕再失败之后也要明白。每个人创业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以及实验才成功的。叶国富的人生经历,创业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简短和感想)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4433e0f5bf51d830c03bb85.html

分享到: